汉语言文字学学科
本方向积淀丰厚,已故廖序东教授(合作)主编的教育部《现代汉语》教材,已发行1100余万册,影响深远。研究上既有句法上的形式推导,也有功能上的认知解释;既注重汉语方言的共时考察,也开展汉字音韵的历时研究,在韵书研究中所创获的“透视分离法”在学界颇有影响。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、重点项目4项、一般项目10余项;在《中国语文》《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》等国内外SSCI、A&HCI、CSSCI等一流期刊发表论文百余篇,出版专著10余部;成果获教育部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1项、省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1项、二等奖3项。
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
本方向在华文文学、中国近现代文学语言、文学流派等研究领域形成了明显的特色优势。特别是在华文文学与中华文化的认同、中华文化的海外传播、中国近现代文学与语言关系等领域,处于国内领先水平,获批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创新团队。近五年,获10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,其中重大项目3项,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1部。在《文学评论》《文艺研究》等刊物发表论文100余篇,出版专著15部。
中国古代文学学科
本方向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古代各体文学研究,特色方向为中国古代音乐文学、古典诗词曲学、古代小说学、古典戏曲学研究,强调跨文类交叉研究,致力于古典诗词曲的文本与音乐传播以及诗词吟诵研究。获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4项、一般项目14项。在《中国社会科学》《文学评论》等刊物发表论文80余篇。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1部,获全国百篇优博提名论文2篇、教育部高校人文社科三等奖2项、省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1项、二等奖2项。
文艺学学科
本方向在汉画像艺术与“汉学”研究、中国文艺实践中的国家形象研究、中国文学的图文关系研究等领域取得了显著成果,处于国内前沿水平。特别是在《汉学大系》编纂及海外传播研究方面,居于国内领先水平。五年来,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项、重点项目1项、一般项目9项。在《文学评论》《文艺研究》等刊物上发表论文90余篇,出版著作12部;主编、出版《汉学大系》丛书十余本。成果多次获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、三等奖。
中国古典文献学科
中国古典文献学硕士点创建于2003年,现设有“文学文献研究”、“汉语文献研究”两个研究方向,主要致力于中国古代各类文献的整理与研究。该学科由张仲谋教授、沙先一教授、李俊标教授等组成,师资力量雄厚,学科承担有多项国家及省部级科研课题,成果入选国家社科基金优秀成果文库,办学特色鲜明,研究成果丰硕,在学术界具有广泛的影响。现已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研究中国古典文献学的高级专门人才,有些在教育部门或科研机构任职,有些在出版、传媒机构、政府机关、企事业部门从事与语言文字相关的工作。
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学科
江苏师范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硕士点,2007年开始招生,已经毕业8届学生,其中考取南京大学、南京师范大学博士两名。开设了三个专业研究方向:比较文学、世界文学、二十世纪世界文化思潮与中国文学。该学位点师资力量雄厚,科研成果丰硕。三个方向的主讲导师为王成军教授(博士后)、方忠教授(博士后)、黄德志教授(博士后)、王艳芳教授(博士后)、冯茜教授(博士)。在中西叙事理论研究、海外华文文学研究、外国文艺思潮与中国现代文学、西方女性主义批评与勃朗特研究、中外传记诗学研究等领域走在国内学术前列。本专业旨在培养一专多能的高素质的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人才,学位获得者不仅能胜任各级学校的教学与科研工作,而且因具有国际文化交流的实际能力,也多在政府部门、文化管理、宣传新闻、网络出版等单位工作。
艺术学理论学科
“艺术学理论”硕士点创建于2006年,主要研究艺术的理论问题。2011年艺术学升为门类,艺术学理论成为艺术学门类下的一级学科。现在设1.汉画像艺术研究,2.艺术理论与批评,3.中外艺术史研究三个研究方向。艺术学理论学科设在ldsports乐动体育平台(中国)有限公司,整合了艺术学、美学、文艺学等方面的教学与研究力量,目前有正教授5人,副教授十余人,其中有博士学位者7人,承担国家级、省部级项目十多项,成果多次获得省部级科研成果奖;在汉画像艺术、审美文化等领域取得了突出成就,形成了自己的特色。艺术学科新建艺术大楼建筑面积一万五千五百平方米,拥有现代化的教师电脑室、多媒体教室、工艺造型实验室、雕塑工作室、艺术陈列馆、艺术品收藏馆等、艺术阅览室。设施齐全,设备完善,其规模和风格居省内一流。